audio-club 音響俱樂部: guide-speakercable-spec


guide-speakercable-spec





如 何 挑 選 喇 叭 線


喇叭線 Speaker Cable... 是音響線材中最重要的。

(以重要性來說,應該... 喇叭線 > 電源線 > 訊號線)

...

雖然隨便一條簡陋的 "紅白線" 也能發聲,

但喇叭線必須負責將後級輸出的功率,傳導到沒有自主能源的喇叭上 (能量要足夠),

還要傳遞寬頻達 20 - 20k Hz 的音樂 (訊號要完整),

責任是很重大的。

...

要如何選擇一對適合自己的喇叭線,

不光是由音色來判斷,

● 參考 線材的音色

還有一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技術項目...

...

喇叭線的接法

首先,當然是你要哪一種喇叭線 ?! 或者,要 1 或 2 组喇叭線 ?!

...

之所以有這個問題,

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喇叭都具備 2 組、3 組輸入端子,

然後,也有一些人玩雙擴大機,

所以,喇叭線的接法,就不再只有一種,你可以有多種玩法。

...

Single-Wire 接法 - 單喇叭線 + 跳線

依照原來的接法,後級接一組喇叭線至任一組喇叭端子,

喇叭端子間,再用 "銅片" 或 "跳線" 連接即可。

...

Bi-Wire 接法 - 單喇叭線 (Bi-Wire 版)

因應喇叭的 Bi-Wire 端子,及 Bi-Wire 接法,越來越流行,

許多喇叭線也都推出 Bi-Wire 版 (價格當然比正常的 Single-Wire 版貴)。

Bi-Wire 喇叭線本身即備有兩個輸入端子,四個輸出端子,可完全配合後級端子及喇叭端子,是最省事的 Bi-Wire 接法。

若喇叭端子間已有銅片 (或跳線) 連結,請先拿掉。

...

玩 Bi-Wire,可以避免中高低、低音訊號互相干擾,

所以,效果 "通常" 會比 "單喇叭線 + 跳線" 來得好。

(針對同一型號喇叭線作比較)

不過,改善的程度能有多少,實在很難說出一個詳細數字。

...

Bi-Wire 接法 - 雙喇叭線

相較於上面的較簡單的 Bi-Wire 接法,

還有一種較複雜的 Bi-Wire 接法,即真正需要動用兩组喇叭線。

...

後級的一組端子同時接兩組喇叭線,各接至一組喇叭端子。

如果後級有兩組輸出,那就更方便了,各接一組喇叭線即可。

若喇叭端子間已有銅片 (或跳線) 連結,請先拿掉。

...

兩組喇叭線可用相同型號,

也可以利用不同型號、不同材質,來調整高、低音的音色,

但需謹慎,以免未得其利,反受其害。

...

Bi-Wire 接法 - 雙擴大機 + 雙喇叭線

Bi-Amp 的目的,和 Bi-Wire 並不相同,主要是為了增加功率,及對單體的控制力,

不過,順便也能得到 Bi-Wire 的好處。

既然有兩台擴大機,當然要有兩組喇叭線。

兩台後級 (通常同型號),各接一組喇叭線,再各接至一組喇叭端子。

若喇叭端子間已有銅片 (或跳線) 連結,請先拿掉。

...

喇叭線的長短

市售的成品喇叭線 (廠線),通常有一定的長度...

日本多是 2.0 米 (因為日本的房間通常較窄小)。

美國、香港多是 2.4 米。

台灣多是 3.0 米。

之所以是這種長度,主要是為了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

而不是考量阻抗問題。

...

但實際上,"阻抗" 才是關鍵...

過長的喇叭線會導致阻抗變大,訊號耗損越多,高、低頻的延伸會變差。

所以,喇叭線是越短越好,最好是 "無線" (不是指 Wireless,而是指長度趨近於 0)。

● 參考 線材的規格 (2) ... 長度 & 粗度

...

如果不是常常在換線,不考慮二手線材出售的問題,

也沒有其他必要的話,

最好把後級 (或綜合擴大機) 盡量靠近喇叭,讓喇叭線 < 2 米,能夠多短就多短。

...

唯一的例外是...

如果想讓系統的音色少一點尖銳,多一點圓滑,但沒有其他可行的辦法時,

那麼,喇叭線倒是可以長一點 (可多消磨掉一些高音)。

不過,此舉只能算是 "旁門左道" 的偏方,除非萬不得已,不鼓勵這樣做。

● 參考 線材的規格 (2) ... 長度 & 粗度

...

喇叭線的粗細

把喇叭線接上後級和喇叭後,依據分壓原理...

若後級傳送出來的電壓為 V,

喇叭線可分得電壓 Vc = V x Rc / (Rc+Rs)

喇叭可分得電壓 Vs = V x Rs / (Rc+Rs)

也就是說...

如果喇叭線的阻抗 (Rc) 較高,就會分壓 (Vc) 較多,

而可以傳到喇叭的電壓 (Vs) 就會較少,訊號損失就會較多 (尤其是最高、低頻的部分)。

而這,也就是說...

後級輸出的功率,會有一部分消耗在喇叭線上,

而喇叭實際可得的功率,就會比預期的少。

...

舉例來說,若家裡用的喇叭線是 24 AWG 規格 (一般稱 24 號線),長度 3 米,

則其阻抗為 0.0842 x 3 = 0.2526 Ω。

若喇叭阻抗為 8 Ω,喇叭可獲功率為 8 / (8 + 0.2526) = 97 %

這個數字看起來影響不大,但若...

...

1. 擴大機輸出功率不大

若你的擴大機是 300B 單端管機,輸出只有區區 8 W,

那麼,傳到喇叭,將只剩 8 x 0.97 = 7.76 W。

原本就已寸土寸金,甚至不夠用的功率,哪還禁得起損失 ?!

...

2. 喇叭阻抗低

若喇叭阻抗為 8 Ω,喇叭可獲功率為 8 / (8 + 0.2526) = 96.94 %

若喇叭阻抗為 4 Ω,喇叭可獲功率為 4 / (4 + 0.2526) = 94.06 %

若喇叭阻抗為 2 Ω,喇叭可獲功率為 2 / (2 + 0.2526) = 88.79 %

當喇叭阻抗越低,

則喇叭線阻抗的高低,對功率傳輸就有較大的影響。

...

3. 喇叭線很長

若喇叭線長度 30 米,則其阻抗為 0.0842 x 30 = 2.5260 Ω。

若喇叭阻抗為 4 Ω,喇叭可獲功率為 4 / (4 + 2.5260) = 61.29 %

當喇叭線很長 (容易見於家庭劇院),

則喇叭線阻抗的高低,對功率傳輸就有較大的影響。

...

這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的喇叭線,一條粗過一條,甚至像蟒蛇一樣。

那麼,到底應該用多粗 (線徑) 的喇叭線呢... 是 16 AWG,12 AWG,或者更粗 ?!

其實這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不過,基本上...

1. 喇叭的阻抗較低 (喇叭線的分壓比例較高)

2. 喇叭線較長 (喇叭線阻抗較大)

3. 大電流的後級 (需要較大的線徑讓大電流通過)

4. 小功率,或功率可能會不足的後級 (功率不堪損失)

都建議你用較粗的喇叭線。


...

只不過... 這樣算一算,不就是大多數場合都需要粗一點的喇叭線嗎 ?!

其實,這也沒錯。

大概只有一種例外... 需要高阻抗的喇叭線來消磨掉一些高音時,就不要求喇叭線要多粗 (甚至要細一點)。

● 參考 線材的規格 (2) ... 長度 & 粗度

...

當然,如果要買較粗的喇叭線,就得去研究一下線材的規格、結構...

是導體本身夠粗 (真材實料) 呢 ?!

還是包了一堆隔離層才變粗的 (外強中乾) 呢 ?!

...

喇叭線的材質

其實,喇叭線比我們想的還複雜,不只分左、右聲道,還分正、負極。

有 "實驗性" 的理論說...

正極 : 主要在送出電流,會影響中低頻,適合較粗的線,或銅線。

負極 : 主要在回流電流,會影響高頻,適合較細的線,或銀線。

或者,採用 "正銅 + 負銀" (且銀線應比銅線粗) 會有最佳效果,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一方說法,實際效果如何,還是得實驗過才知道。

如果你想在這方面試試看,除了自己 DIY,目前市面上的廠製線,大概只有 Audioquest 才這樣 "搞"。

...

如果不管這些,我們仍可以在 "多股單芯線 vs. 多芯線" 中做選擇,各有優缺點。

● 參考 線材的規格 (1) ... 材質 & 結構

...

喇叭線的端子

喇叭線要買香蕉插 (Banana Plug),或 Y 插 (Spade Plug) ?!

這當然得視喇叭和擴大機的端子而定。

現在的擴大機、喇叭端子大多兩者通用,隨便哪一種皆可。

...

不過,如果擴大機、喇叭端子的空間窄小,或位置奇怪,

或喇叭線太粗、太硬、太重,

就必須先注意一下,可能只適合 "某種" 端子。

...

論傳輸效果,"可能" 會是... 裸線 > Y 插 > 香蕉插。

但是,裸線有線材氧化的問題,看起來也太粗糙 (沒有 Hi-End 感),一般少用。

● 參考 喇叭線 - 品牌 & 機種

...

喇叭線的濾波

在音響界,我們常看到 “濾波 Filtering” 這個字,

電源、電源線有電源濾波,

訊號縣、喇叭線也有訊號濾波。

一個大盒子是濾波,

一個小小的圓環也是濾波。

...

其實...

內容差了十萬八千里。

如果都把它們一概而論,那 MIT / Transparent 那麼貴的線,那麼大一個濾波器,就沒價值了。

...

喇叭線 (及訊號線) 的濾波、降噪,

和電源的濾波、降噪,並不相同,

● 參考 如何處理電源 - 電源線 & 插頭 & 插座

但比較容易理解...

...

喇叭線 (及訊號線) 的 ”濾波 Filtering”...

是比較大程度的去掉某特定頻段的所有信號。

但在去除噪訊的同時,會連正常的訊號一併除去。

所以,一般是沒必要,

除非你是耳朵潔癖,容不下一丁點噪訊。

因為通常針對 "高頻" 的部分濾波,

(須視濾波器的設計而定)

所以會讓聲音比原來柔和一點 (沒那麼尖銳),

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

...

然而,有些噪訊(尤其是白雜訊)是隨機的,可能會出現在所有頻段,

僅用 “濾波” 是去不掉的。

(須視濾波器的設計而定)

另外,可能還存在一些 "電流聲"、"電源噪聲"。

此就,就必需靠其他技術去... “降噪 Denoising”。

...

P.S. 雖然 “降噪” 某部分的意義,可以類似於 “濾波”,

但使用的技術與結果,又不全然相等。








如果覺得 Audio Club 的資訊 or 建議… 對您有所幫助... 歡迎 斗內 / 贊助

讓我們可以發展得更好,提供更多服務

Audio Club 非常感謝您的支持

>>> 前往贊助